博看小说网 > 仙侠小说 > 天道剑尊 > 第76章 黎民悲苦

第76章 黎民悲苦

作者:江影沉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但宰相杨馆对此则是不屑一顾,他不愿去理会别人的看法,只遵从内心的正义行事,作为两朝老臣,他亲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整个历程,深知繁华锦绣的背后潜藏着无限的杀机,因此他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当他看到帝王与群臣因为大唐刚出现一点起色就津津乐道时不经担心起了天下的危亡,因为此情此景他想起了大唐当年的变故,从开元盛世到天宝之乱的变故

    “肃静,你们都是大唐的肱骨之臣,朝堂之上肆意喧哗,这成何体统”,正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帝王威严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哗然声戛然而止,众臣感受到了帝王的怒火,一个个低着头,不敢直视帝王

    三师冷眼旁观,想看看帝王对于宰相杨馆的事情如何回应,后者仍是一副严肃的表情,他没有像其他臣子一样低头不语,而是抬起头直视帝王的眼睛

    帝王扫视群臣,随机又把目光投向三师,片刻后又收回了目光,对着殿下诸臣沉声道“我先不论其他事情,就先来说说礼仪,我大唐乃是礼仪之邦,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大礼与天地同节”

    众臣低着头,一个个面色凝重,他们知道帝王可不单单是来讲述礼仪之道的,满腹经纶的背后一定指向了某些大臣

    果然帝王冷眼扫过众臣后继续开口道“我想问问站在这里的某些朝廷要员,你们位高权重,肩负着复兴大唐的重任,可你们连最起码的礼数都不懂吗”帝王言辞犀利的沉声道,说话时分明看向了太师等人

    三师闻言先是一愣,三人对视一眼,沉默片刻后才明白了帝王的意思,三人低着头,眼中闪过些许惶恐,好在帝王也没有在三人身上过多的纠结

    而是把目光又转向了群臣,他长叹一口气看着众臣缓缓开口道“我大唐是礼仪之邦,诸位都又都是我大唐的股肱之臣,所以我希望诸位以后以礼待人,尤其是要尊重老臣”…帝王说到这时稍稍停顿了一下,他看了一眼宰相杨馆,随机又看向诸臣继续道“宰相杨馆是百官之首,两朝元老,同时他也是朕的老师,论在朝时间,治国经验,我想你们都得称呼他一声前辈,所以我以后不希望再看到有人对宰相不敬”

    帝王的声音不温不火,比起之前和缓了许多,可这话在那些平日里喜欢与杨馆唱反调的大臣听来仍感到心有余悸,尤其是三师,听到帝王的话后表情也是难看到了极点,因为他们知道帝王这番话背后指向的不是别人,就是他们自己,毕竟三人刚刚还在想方设法的让杨馆难堪

    杨馆对帝王拱手“多谢陛下抬爱,微臣惶恐”

    帝王轻嗯一声,看着杨馆和气的道“宰相无需多礼,朕虽然称不上什么千古一帝,可也分的清忠奸善恶,我绝不会做出让忠良寒心的事情”

    杨馆闻言愣了一下,随机对着帝王恭恭敬敬的道“陛下圣明”众臣也齐声回应,只是不知为何,在帝王说完那一番话后,杨馆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为人察觉的黯淡,不知是想到了什么不想回忆的过往

    就在杨馆沉思之际,帝王的声音又一次在他的耳边响起  “杨大人,现在吐蕃与西戎向我大唐示好,边关和平,再加上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也有一个好的收成,可朕也知道

    大唐的危机还远远没有解除,尤其是那些割据一方的节度使,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最大的威胁,朕的想法是趁着如今边关和平,我们集中力量对付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再加上今年又是丰收大年,我们可以大量的补充粮饷,征收兵员,以改变大唐境内守卫薄弱,兵力空虚的现状,然后寻找机会,将藩镇逐个击破,不知宰相与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帝王看着诸臣询问道

    “陛下所言极是,我大唐连年征战,兵员损耗严重,境内各地守卫力量空虚,尤其是京师长安仅仅只有三万御林军驻守,我们应当趁着粮食丰收之际,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位大臣附议道,他的话也是殿下多数官员的意思

    帝王闻言点了点头,随机又看向了宰相杨馆“杨大人,你的意思呢,我们此番做法是否妥当”

    帝王话音一落,包括三师在内的诸多大臣皆把目光投向杨馆,等待他的回答,宰相面色沉重,他思索片刻后长叹一声,看向帝王缓缓摇头“陛下,恕臣直言,此举不妥”

    什么,众臣闻言皆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他们不明白宰相为何要反驳这些政策方针,要知道大唐现在最缺的就是兵力

    帝王脸上闪过一丝错愕,他没想到宰相杨馆会否决扩充军队的计划,他有些费解的看向后者询问道“杨大人,不知此举哪里不妥当呢”

    杨馆沉思片刻,并没有直接回答帝王的问题,而是看着帝王反问道“陛下,十年前你平定了天宝之乱,为什么要颁布养民为先的政策方针呢”

    帝王闻言迟疑了一下,随机看着杨馆开口道“我大唐连年征战,百姓怨声载道,军队所经之处,可谓是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安史之乱更是十年浩劫,朕当年优先施行养民为先的政策,是不忍心看到这些民间疾苦啊”帝王说罢长叹一口气,想到大唐这些年的境遇,他不禁感到悲愤万千

    再看台下众臣此刻也是满脸凝重,宰相沉默,良久才看向帝王继续道“陛下,我大唐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严重,地方官吏为了补充兵员,不惜强制征兵,为了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连年逾古稀的老人和10几岁的孩子也被迫应征入伍,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整个存村户连一口男丁都没有,这导致我们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再加上这些年赋税沉重,更是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早已是怨声载道,陛下您想,百姓辛苦劳作一整年,不就希望个交完粮租赋税后能靠着那点余粮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吗,但奈何这么多年来的天灾人祸早已让他们民不聊生,现在好不容易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百姓都把这一年的收成当做未来几年的救命稻草,

    若此时朝廷下令补充军粮,征收军队,这无疑是会给百姓带来极其严重的负担,尤其是在农民看来,要他们的粮和取他们的性命没有什么区别,到那时百姓就会觉得,以前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们吃不饱肚子,可现在是丰收年,朝廷却又大肆征收军粮,他们还是得忍饥挨饿,这种做法往往比天灾人祸更容易激发百姓的不满,使百姓与朝廷的矛盾加剧

    陛下,这是很危险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一个朝代,一旦失去了民心,那可就真的完了,所以老臣不赞同陛下的做法”

    杨馆语重心长的说到,百官在听完这一席话之后沉默了,他们也明白了宰相的良苦用心,殿上的人谁不是身居高位的国家重臣,他们深知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道理,正如宰相所言,一个朝代如果输掉了战争,还尚有再次崛起的可能,可一个朝代如果失去了民心,那就真的为天道所不容了,大唐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浩劫动荡,可无论是天宝之乱还是藩镇割据都不足以让唐朝穷途末路

    但历朝历代,失去了民心的国家是万万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无不是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之中走向灭亡

    帝王满脸沉重,听完杨馆的一番话之后他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之中,当下形式严峻,作为帝王他才是最为难的,就在这时,殿下响起了一位大臣的声音

    “可是现在的兵力已经不能满足守备的需要了,大唐境内守卫空虚,兵力严重不足,就连边疆的形式也是不容乐观,太子前段时间来报,说边疆已经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再这样下去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大臣分析道,说话的乃是当朝太尉,朝廷中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他的话句句在理,引起了诸多大臣的共鸣,宰相之意重在民心,而太尉之意重在国防,二人各有各的道理但又相互对立,众臣陷入了沉默之中,大殿立刻安静了下来

    再看帝王,此刻也是满脸凝重,不知该如何抉择,民心与国防,二者皆为立国之本可又偏偏无法兼顾,这可如何是好,帝王脸上满是为难,良久他才有些无力看向宰相询问道“杨大人,你说,这件事我们该如何抉择”

    宰相杨馆此刻眉头紧缩,他思索片刻后看向帝王缓缓开口道“陛下,民心与国防,我们不能舍一弃一,应该二者兼顾”

    “ 哦,如何二者兼顾”帝王下意识的询问道,太尉也赶忙看向宰相杨馆,期待他的回答

    杨馆顿了顿继续道“老臣刚才所言不同意陛下大肆征收军粮,扩充军队的做法,只是觉得陛下的想法有些操之过急了,依我大唐目前的形式要想彻底铲除藩镇时机还不成熟,大唐现在最需要的便是修养生息,恢复国力,而不是发动下一场战争,但这与我们补充军粮,加强守备是不冲突的,我们在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正常的征收粮草完全没有问题,这样就可以解决边疆粮草储备不足,供应不上的的问题”

    帝王点了点头,“宰相所言极是,稳重有度,以逸待劳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 可是……宰相大人,我们现在的兵员严重不足,守备空虚,就连京师长安也仅仅只有三万御林军驻守,如果不扩充军队,我们要想修养生息恐怕也很困难啊”太尉眉头紧缩,看着杨馆询问道

    帝王也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杨馆,“杨大人,太尉所言不无道理,这个问题我们又当如何解决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